2025年上半年,全球美妆行业资本活跃度显著提升,据不完全统计,上半年共发生约50起投融资事件,其中国内美妆相关企业投融资事件超半数。此外,在这50起投融资事件中,亿元级别交易约18笔。这一数据反映出资本对行业长期增长潜力的坚定信心。
从海外市场来看,美妆行业投融资较为活跃,涉及护肤、护发、彩妆等多个细分领域。投资轮次涵盖种子轮、A轮、南宫28下载C轮以及收购等多种类型。投资规模差异较大,小到数百万美元的种子轮投资,如日本的Dandam获得300万日元(约合人民币14万元)种子轮投资;大到数十亿美元的收购,如美国的Rhode被以10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71亿元)收购。
投资机构方面,既有联合利华旗下投资部门Unilever Ventures等大型企业附属投资机构频繁出手,也有L Catterton、高盛等知名金融投资机构参与其中。值得注意的是,印度市场表现亮眼,多家印度本土美妆企业获得融资,显示出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。
此外,欧莱雅表现尤为活跃。欧莱雅以10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70亿元+)收购英国高端皮肤科学护肤品牌Medik8多数股权,这不仅是上半年金额最大的单笔交易,更标志着巨头对技术制高点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。这些动作背后,是国际巨头通过并购快速扩充品牌矩阵、整合全球资源的战略逻辑。
再看国内美妆行业,投融资同样热度不减,且业务领域更加多元化,除了传统的护肤、彩妆,还涉及重组胶原蛋白、合成生物、原料生产等前沿领域。在融资轮次上,战略融资、A轮融资较为常见,反映出行业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。
投资规模上,锦波生物获得34亿元人民币战略融资成为上半年国内美妆行业的大额融资事件。投资机构方面,涵盖了养生堂、巨子生物等产业资本,以及松禾资本、弘盛资本等专业投资机构,产业与资本的结合更加紧密。
对比国内外美妆行业投融资情况,海外市场的投资更加侧重于成熟品牌的收购和扩张,注重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商业价值;而国内市场则更倾向于对新兴技术和创新模式的投资,如合成生物在美妆原料领域的应用,显示出国内美妆行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。
其中最明显的投资动向——合成生物、生物技术及功效研发成为上半年最受追捧的领域,单笔融资额普遍较高,如依诺基科A轮融资1.5亿元,仅三生物Pre-A轮获亿元级投资。
这类企业因打通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流程,成为资本眼中的“硬科技”标的。例如,深圳瑞德林凭借合成生物技术优势,获得产业资本青睐,其技术应用于抗衰、修复等高端产品,推动行业原料创新升级。
其次,我们发现功效型产品的投资热度持续走高,而且“功效”在彩妆品类上的倾斜初见端倪。以FIRST COVER为代表的功效彩妆品牌,通过精准解决消费者痛点,获得经纬创投与凯辉消费共创基金的连续注资。
此外,纯净美妆赛道同样表现亮眼,朱栈RED CHAMBER完成近亿元A+轮融资,其“纯净不减妆效”的差异化定位,契合消费者对成分透明化与安全性的需求。
最后,新兴市场的崛起重塑全球资本布局。印度、韩国、中东成为国际资本抢占的“新蓝海”。联合利华在印度市场完成多起收购,通过本土化品牌快速切入偏好天然成分的消费群体。而欧莱雅投资韩国奢侈香水品牌Borntostandout,借力K-Beauty的全球影响力拓展欧美市场。
随着成分同质化加剧,国内外美妆品牌需通过文化叙事、情绪价值与体验升级建立壁垒。而资本对美妆行业的投资逻辑也在经历深刻变革。
过去,依赖营销话术和渠道红利的品牌逐渐失宠,具备技术壁垒的企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。比如,当下最为热门的AI与大数据技术,就是美妆行业的研发与营销环节中的最大创新。
此前,我们报道过的花西子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“全息AI感官系统”,通过脑电波、眼动等多维度数据优化产品体验。国际上,欧莱雅早在2023年就投资AI广告公司Rembrand,利用AI优化营销投放。这种科技赋能不仅提升效率,更推动行业进入“精准化”竞争阶段。
未来,资本对美妆行业的筛选将更趋严苛:具备“技术壁垒+文化价值+可持续基因”的企业将获得超额估值,而依赖流量红利的品牌将面临更严峻的生存挑战。这种分化本质上是行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价值创造”转型的必然结果,而资本往往是嗅觉最为灵敏的先行者。